English

家庭教育问题不少亟待引起关注

1998-03-07 来源:光明日报 王加绵 我有话说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遇到了两个最强有力的挑战与冲击。这就是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和社会“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正在变得日益复杂。

1997年下半年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组成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组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分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其中,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向全省部分中小学生家长发放出1300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20份。从答卷者的职业来看,干部、知识分子1163人,占答卷者总数的48.06%;工人824人,占答卷者总数的34.05%;农民、个体户等433人,占答卷者总数的17.89%。考虑到农民答卷者人数极少,故不做单独统计。因此,应该说这次调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工作的走势是好的,主要表现为同80年代相比,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显加强;家庭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对子女教育的精力投入明显增多。但是,家庭教育外观条件的日益完善并不等于家庭教育质量与效果的优化。在具体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期望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90.83%的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其中,越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长,对子女的这种期望表现得越为明显(两者分别为92.86%和91.35%)。

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于落空,35.70%的家长为孩子请过家庭教师;66.03%的家长让孩子参加过特长班(如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及音乐、美术班等)的学习;64.67%的家长曾额外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为了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62.52%的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其中41.86%的家长“经常如此”,20.66%的家长“有时如此”)。

溺爱过度

调查结果显示,59.18%的家长在养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每月给孩子零花钱的数目50元以上的占22.02%,其中,每月超过百元的占7.85%。以过生日为例,61.74%的家长想到和做到的是给孩子“做好吃的”。其中,有8.68%的家长是到饭店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孩子每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极少。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78%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为此,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8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是把洗脚水端到孩子的面前(“经常如此”的占14.83%,“偶尔如此”的占32.36%)。

干涉过多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干涉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表现外,还集中地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份关注及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上。

调查结果显示,81.08%的家长要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经常如此”的占27.44%,“偶尔如此”的占53.64%);当孩子没有考出好成绩时,29.71%的家长会把孩子狠狠教训一顿。

此外,为了家庭洁净,37.44%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来;61.11%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应该严管严教,而不是采取民主式的科学管理方法。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5年之后,竟有49.7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打骂(“经常如此”的占7.31%,“偶尔如此”的占42.44%)。

与此同时,15.12%的家长感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60.12%的学生对学习有厌烦情绪。

家长素质偏低

在所有被调查的家长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14.34%,而中学文化程度的占44.17%。20.99%的家长从未读过家教知识方面的书籍;47.69%的家长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57.85%的家长对辅导孩子学习感到力不从心;8.47%的家长从未辅导过孩子;33.64%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夫妻的意见总是不一致;45.87%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过谎话(“经常说谎”的占6.86%,“偶尔说谎”的占39.01%)。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回答“假如孩子拣了100元钱交给了老师,您会对孩子说……”一题,竟有5.91%的家长选择了“你真缺心眼儿”作为答案,还有12.89%的家长对孩子的拾金不昧行为持不置可否的态度。可见,当今一些家长其自身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也存在缺憾。

根据这次调查结果,一些学者向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

1、要孩子在群雄逐鹿中捷足先登,家长先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2、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双腿“残废”,那么,不妨放下孩子,让他自己走路。

3、分数不是一切,在孩子的成长中,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